

7月8日,全球首艘集智能研究與教學實訓于一體的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以下簡稱“兩用船”)“新紅專”輪交付命名儀式在遼寧大連舉行。

交通運輸部人事教育司(部黨組巡視辦)專職副主任于敏,大連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王啟堯,中國船東互保協會董事長許立榮,中共大連市委常委、大連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丹,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中遠海運科技董事長、黨委書記梁巖峰,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嚴新平,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中國船級社總裁孫峰,遼寧海事局局長李信標,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理事長李朝晨,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會長王建華,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理事長宋家慧,中國航海學會副理事長張寶晨,上海船舶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王麟等嘉賓,以及大連海事大學黨委書記許民強、校長單紅軍和全體在連校領導出席命名交接儀式。交通運輸部、自然資源部、國家國防科工局、遼寧省政府相關部門、大連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中遠海運集團、中國船級社、中遠海運重工、大連中遠海運重工、大連海事大學及相關高校、企業、行業學會、科研院所等領導、嘉賓及校友代表500余人參加儀式。

活動上舉行了升國旗儀式,全場齊唱國歌。

于敏在講話中指出,作為交通運輸部所屬的“雙一流”大學,作為交通強國建設的首批試點高校,致力引領海事教育,推動交通發展,為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希望以兩用船的交付使用為契機,提高高端智能航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交通運輸科技創新水平,推動綜合交通運輸學科建設,更好服務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教育強國。

單紅軍代表大連海事大學致辭。他表示,“兩用船”正式交付命名是學校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兩用船”建造是一項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創新工程,承載著海大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承載著海大全體師生齊心協力推進“雙一流”建設,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雄心壯志,承載著海內外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對學校建設世界一流海事大學的殷切期盼,承載著海大順應智能船舶和智能航運發展趨勢,服務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航運強國的責任擔當。他強調,從“紅專”到“育紅”“育英”“鄭和”“育龍”,再到現在的“育鯤”“育鵬”和“兩用船”,海大校船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科技化到智能化的發展變遷,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高等航海教育的發展成果。展望未來,海大愿與行業兄弟單位以及社會各界一道,繼續攜手并肩,以此次“兩用船”交付為契機,深入推進科教融會、產教融合、校企協同,不斷深化務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推動智能航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奮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梁巖峰在致辭中指出,作為享有國際盛譽的航海高等學府,大連海事大學一直致力于引領海事教育,推動交通發展,培養了一大批航運科技及船舶專業人才,為國家和國際海運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是中遠海運重工、大連海事大學聯合取得的重大成果。作為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智能船舶之一,“兩用船”是航運業和船舶業基礎創新的研究及試驗載體,對于未來探索智能船舶、智能航運等行業發展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一流企業,科技創新是重要抓手。中遠海運重工、上海船研所將依托“兩用船”項目,繼續布局高端智能船舶研發和制造,引領行業前沿發展,為交通強國、航運強國、海洋強國、制造強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許立榮代表大連海事大學校友致辭。他指出,海運是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的戰略要地。參與智能船舶、智慧航運、全球海洋治理等向海圖強的偉大實踐,是國家賦予我們的機遇與責任,更是我們實現強國夢想的舞臺和榮光。領航未來,需要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步伐,為未來航運業轉型升級持續賦能,需要海大人躬身科研、砥礪創新,為航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他指出,新時代的航海家、海大學子要傳承海納百川的胸懷、腳踏實地的定力、戰風斗浪的膽量、同舟共濟的精神和敢為天下之先的勇氣,他相信,“兩用船”的交付必將持續提升母校在全球海事教育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必將為中國航運業數智轉型注入不竭動力。

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退休教師董華女士作為新船教母為“新紅專”輪命名。


許民強代表大連海事大學向教母贈送紀念禮物,代表學校向“新紅專”輪首任船長何慶華授船旗。



單紅軍代表學校簽署交船文件,代表學校與大連海運重工有限公司互贈禮物。
同日,為深入探究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的思路舉措和實踐路徑,助推加快海洋強國建設,大連海事大學舉辦了“科技賦能海洋強國建設研討會”,發布了由學校智庫團隊編纂的《中國海洋法治發展報告(2024)》。


背景一:“新紅專”輪簡介
“新紅專”輪建設項目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總投資約1.8億元,項目于2018年啟動立項,2020年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批復,2021年初步設計獲得批復,2022年完成招標和建造合同簽訂,2023年5月開工建設,2023年12月下水,2024年5月海上航行試驗,2024年6月智能系統航行試驗,2024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
“新紅專”輪船長69.8m;型寬10.9m;型深5m;設計吃水3.5米、設計航速18節,排水量1480噸,配置船員15人,科研人員5人,學生30人。該船將取得i-Ship(No,R1,I,M,H,E) 智能船級符號,對標中國船級社智能規范最高要求。該船在自主航行、船岸協同、海上智能船舶移動試驗驗證平臺、虛實融合沉浸式智能教學實訓等方面實現了技術上的新突破,使我國智能船舶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該船通過水面水下多傳感器深度融合,實現船舶航行環境的全方位感知。建立了基于海事規則、航行大數據的船舶智能決策模型,配備自動靠離泊系統,具備航路優化和智能避碰功能。通過構建岸基信息支持中心,實現岸基遠程對航行現場多方位、多視角、無縫監控,為船端提供航行信息和輔助決策支持,具備船舶遠程操控和船端設備自主操作功能,實現跨時空人機共融操控。
通過綜合自動化系統完成駕、機、電綜合深度互聯,構建船岸智能寬帶無縫信息網絡,“一個平臺+ N個智能系統”實現智能化全覆蓋,具有虛實結合、岸海一體的綜合測試與驗證能力,形成智能船舶海上移動試驗驗證平臺。
作為船舶智能化研究與試驗驗證平臺,兩用船服務于智能船舶領域的科學研究。科研人員可以依托該船實驗室和科研設施,開展相關科研項目試驗,進一步促進大連海事大學在智能船舶開發與運用技術研究實驗裝備水平的提升,滿足智能船舶基礎理論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以及應用示范推廣,為我國智能船舶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還將服務于學生的認知學習和實操訓練,培養智能航運新業態下的人才。該船采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場景重建,實現虛實融合教學實訓,具備先進的智能化教學實訓手段,進行岸基船舶操控實訓,開創智能航運人才培養新模式。
隨著船舶智能化的發展和國際STCW公約的修訂,對于船員的培訓也將會發生變化,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能夠作為培訓基地,為探索未來船員的培訓模式提供必要的條件,對智能時代的世界航運人才培養模式起到引領作用。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將在這里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共同推動海洋科技的發展,打造國際一流的智能船舶開發與運用技術的高度開放與高度共享的研究基地。
“新紅專”輪是學校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中的重大建設項目,是學校服務交通強國和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平臺,是學校“雙一流”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學校“水路交通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標志性成果。

背景二:“新紅專”輪寓意
1962年,經原交通部批準,一艘改造后的蒸汽船交付學校使用,命名為“紅專”輪,這是大連海事大學建校歷史上第一艘實習船,實現了中國高等航海教育的開創性突破。從“紅專”到“育紅”“育英”“鄭和”“育龍”,再到現在的“育鯤”“育鵬”和“兩用船”,海大校船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科技化到智能化的發展變遷,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高等航海教育的發展成果。一個甲子后,在老校船“紅專”輪船名之前冠以“新”字,作為兩用船船名,寓示新的船舶、新的定位、新的起點、新的航程。“新”字寓示“薪火相傳”,這既是對過往厚重輝煌歷史的重溫與致敬,更展現了學校與業界攜手,推進科技創新和高質量人才培養,擘畫新時代高等航海教育發展新藍圖,譜寫智能航運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奮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的堅定意志和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