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8日電 (記者 楊喆)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8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中孕育著治理海洋的智慧和“人文海洋”的精神。
他說,特別是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更適于協調人與海洋的關系以及海上國與國、人與人的關系,這些與“人文海洋”精神所倡導的擔當、包容、聯通、綠色內涵一致。
6月8日正值世界海洋日,當天在北京舉行的“2016海洋環境與健康·人文海洋論壇”就“人文海洋”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吳朝暉在發言時指出,“人文海洋”精神,應該具有特征包括責任的海洋、共享的海洋、文明的海洋和健康的海洋。
吳朝暉說,中國古代的海洋探索推動了科技發展,促進了與沿海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互通,打開了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海上通道。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發展,未來國家的海洋戰略要特別注重人才支撐和創新驅動。人才支撐方面,需要培養大量能執行國家戰略,具備“人文海洋”精神的優秀人才;創新驅動方面需要面向海陸空進行高科技布局和協同創新。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也指出,海洋蘊藏巨大的戰略資源,歷史經驗證明,向海而興,背海而衰,很多國家靠走向海洋成為世界強國。中國在海洋上起步較晚,而如今,中國高度重視海洋,迎來難得的快速發展機遇期,應好好把握。
他并從“人文海洋”角度提出建議:進一步發揮“鄭和精神”在文化交流當中的重大作用,豐富人文交流的方式手段,創新海洋節慶活動,增進以媽祖文化為代表的海洋文化交流,支持國內沿海城市與國外戰略支點城市結為友好城市,聯合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精品旅游線路的和旅游產品。
大連海事大學校長孫玉清表示,文化認同是建設“一帶一路”的心理基礎,而教育資源共享是加強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海事教育則理應成為教育輸出的先行軍。
他希望,通過教育融合,促進各國人民的文化認同,加深民心親厚,培養出一大批知華、親華、友華、愛華的高素質海事人才,使“一帶一路”戰略擁有良好的人脈與人才基礎。
相關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6-08/78992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