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7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大連海事大學2013級輔導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曲建武“時代楷模”榮譽稱號,號召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教師向他學習。本報今日刊發報道曲建武老師先進事跡的長篇通訊。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梁微 歲月對于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對于大連海事大學2013級輔導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曲建武來說,剛剛過去的2017年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一年,已到耳順之年的他,滿足了自己工作35年來的心愿——完整地帶一屆學生。
35年來,從輔導員到副廳長,再到輔導員,歲月在曲建武的鬢發間添上微霜,但始終未能撼動他的初心。他工作的中心始終只有一個,就是學生。在為學生撥正航向、照亮前行路的日子里,他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并且如他創建的微信公眾號的名稱一樣——“仍然在路上”。
源于熱愛 從“曲廳長”到“曲老師”
從1982年大學畢業留校擔任遼寧師范大學學生輔導員,到1998年擔任學校黨委副書記、2004年調任遼寧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后兼任省教育廳副廳長,曲建武的仕途一帆風順。
2013年3月,曲建武作出了一個令很多人不太理解的決定——辭去遼寧省教育廳副廳長職務,做一名普通的大學生輔導員。
曲建武辭官從教的決定,引來親朋好友“好心相勸”。有人勸他說:你這是何必呢?許多人一生的追求不就是要擁有廳局長這樣的光環嗎?有人勸他慎重考慮:再有幾年就退休了,沒有了領導職務,一些待遇也就沒有了。
辭職的決定并不是“沖動的念頭”,而是醞釀已久。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熱愛、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理論學習、對于黨和人民培養的回報……這些必須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回到學生當中的理由,一直縈繞在曲建武心間。
“今年我56歲,正好可以帶一屆學生,再遲就來不及了!”曲建武回到教育一線的心情迫切。
2013年9月,一紙調令,曲建武來到大連海事大學。回到心心念念的校園,曲建武成為公共事業管理與人文藝術學院2013級學生的輔導員。隨后,他主動提出承擔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任務。
在曲建武看來,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怎能實現人生的幸福?而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正是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最佳崗位。
教師——官員——教師,這是不忘初心,對青春夢想的堅守,更是融入血液里,對教育事業熱忱的追求。
言傳身教 給學生解思想的扣子
“輔導員要有人格的力量,一定要給學生解思想的扣子。”在曲建武看來,輔導員比專業課老師還難當。
重返校園后,曲建武為剛接手的139名新生建立了電子檔案,并讓學生寫下自己的大學夢想和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曲建武告訴學生們:“我將伴隨和見證你們的成長,我們一道前行。”
學生成長的每個階段會遇到的普遍性問題,他都“提早準備”。他給學生作了“大學·大學生·人生”“出身于什么樣的家庭是無法選擇的,人生的價值是可以創造的”“處理好情感問題”等報告。這些報告及時地回答了學生們在大學里怎樣發展自己?怎樣堅定人生理想?怎樣處理好情感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曲建武喜歡稱自己的學生為“小伙伴們”。每學期伊始,他都要深入寢室、教室,在辦公室與每個小伙伴談一次話。
為了與“小伙伴們”更好地溝通和交流,曲建武摸索著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隨時為學生們答疑解惑。怕學生有事找他不方便,曲建武干脆和妻子在學校附近租下一套小居室。
曲建武將家訪作為給學生解思想扣子的最好途徑。來到大連海事大學后,曲建武利用外出開會、講學等機會,盡量到學生家家訪。
四年里,曲建武家訪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十幾個省份。參加工作以來,他共家訪了上百個學生家庭,哪怕是山路崎嶇,哪怕是日夜兼程。
曲建武家訪過的一名云南學生在微信里給他留言說:“那天望著你在夜幕中遠去的身影,我媽流淚了。她說您是多么好的老師啊,讓我一定好好學習,聽您的話。”畢業時,這個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浙江大學攻讀碩博連讀學位。
因勢而新 讓課堂“活起來”
來到大連海事大學后,曲建武先后給外國語學院2013級和信息學院自動化專業、軟件專業2015級本科生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在曲建武看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太重要了,它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這門課必須上好。
開課前,曲建武便找到所教年級學生的輔導員了解學生情況并做了一份問卷調查,請學生談談對大學的理解,當前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個人、一件事、一本書……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有了一些了解后,他在授課過程中便有的放矢。正因如此,曲建武的理論課堂從不點名,卻座無虛席。 “活起來”的課堂,也是吸引“90后”學生認真聽課的“法寶”之一。曲建武的課件里,總是及時出現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評析,生活中的事情與教材知識相結合,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鮮活知識,便于入腦入心;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也使學生學習更“有滋有味”。
課堂外,曲建武還開通了微信、博客與學生互動,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了解學生思想訴求、解決學生思想困惑。
他通過微信平臺與大學生們建立了“大學生與歷史上的今天”欄目,引領大學生了解歷史,堅定立場。
以各類節日為契機,曲建武將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情懷滲透到與學生的交流當中。
元宵節的時候,曲建武教育學生:讓你們的青春在偉大的事業中閃光,把你們的小家融入到祖國這個大家,那你們的日子就會過得有滋有味。
遇到西方的節日,曲建武給學生寫下這樣的話語:每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一定的文化來支撐。我們要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文化,這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當出現一些較大事件時,曲建武也及時向學生發送微信,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這些事件。4年下來,他給學生發了很多微信、短信,算下來有200萬字。 這些文字,凝結了曲建武數不清的心血。學生們都說,老師您真給力。
愛生如子 做學生堅實的靠山
教育是一項“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永恒的主題。曲建武說:“看著每個學生成長,都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一樣。”
曲建武總是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這上面記著每個學生的生日。無論曲建武是在學校還是在出差,每名學生過生日時,都會收到“曲老師”發來的生日祝福,或是幾百字,或是上千字;每逢端午節、中秋節,學生們還會收到“曲老師”送來的粽子、月餅,禮物雖小,卻飽含心意。
曲建武告訴學生們:“無論生活中,還是學習上,只要有困難,就來找我。我一定為你們服務好。”
對于自己帶的年級中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冬季來了,他籌集2萬多元給他們購買過冬的衣物;放假的時候,他籌錢給他們發交通補貼;怕他們舍不得買水果,他就自己花錢買了幾十箱蘋果分發給他們……他還積極倡導建立愛心基金,自己出資1萬元作為基金啟動經費。
曲建武的真心付出,使學生敞開心扉。2013級學生閆沛興因為和父親的關系緊張,一度十分壓抑。“曲老師”發來的生日祝福令他十分暖心。閆沛興將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股腦兒地告訴給“曲老師”。
閆沛興想畢業后去西藏工作,曲老師支持他的選擇,并告訴他:“祖國的事情你來管,你家的事情我來管!”說得出做得到。曲建武拿出5萬元幫他在甘肅老家重修了房子。
幾年來,曲建武個人出資和籌集20余萬元資金,資助貧困家庭或生病的學生,像父親一樣,做他們背后堅實的靠山。
在曲建武資助過的困難家庭大學生中,有不少孤兒。就在到大連海事大學工作的前一年,他還在忙著對全省孤兒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進行調研,完成了3.5萬字的調研報告,建議免除全省孤兒大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并最終得到落實。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曲建武就是這樣一名好老師。
“只要我活著,我就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底。”曲建武的新年愿望就是繼續著他的幸福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