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高校輔導員間流傳著一句話:作為一名輔導員,有兩件事一定要做,一件是參加輔導員技能大賽,另一件是聽一場曲建武老師的報告。
輔導員—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副廳長—輔導員,30多年后,曲建武的事業軌跡似乎又回到了原點,對于現狀,他深感幸福。“對我來說,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學生們在一起。”只要提到學生,曲建武的眼睛會突然一亮,眉頭也會挑起來,整個臉上神采飛揚,“只要我活著,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底。”
這是他的人生選擇,也是他對幸福的理解。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不管他身居何位,初心從未改變,逐漸升華成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擔當。
去年曲建武60歲,他創建了微信公眾號“仍然在路上”,堅持每日更新,正如他一輩子都走在思想政治教育這條漫漫求索路上,從未停歇。
辭官從教
“不要行政職務,給我一個教鞭就可以了!”
“今年我56歲,正好可以帶一屆學生,再遲就來不及了!”2013年,曲建武在仕途一帆風順時突然辭官從教,心情迫切。那時,他是遼寧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兼省教育廳副廳長,可他卻執意“裸退”返校,只為重新站上講堂。
這一決定令很多人錯愕,但對曲建武來說,這并非沖動,而是醞釀已久——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回到學生當中,這個念頭一直縈繞在他心中。
“我從小家境貧困,沒想過當什么廳級干部。1983年,我曾申請去老山前線,最終沒成行,如果去了,很可能就成了‘高山下的花環’。烈士們把生命都獻給祖國了,我還有什么放不下、想不開的?”曲建武想得很清楚,“國家不缺官員,但學生們需要更多貼心的輔導員。青年代表著未來、代表著希望,我無論在什么位置上,想的都是能不能回到學生當中,在輔導員的崗位上畫上人生的句號。”
1982年從遼寧師范大學畢業后,曲建武留校工作;2004年調到省里后,即使當了副廳長,他仍然不斷加強自身學習,積淀學術素養,并進行大量調研,用他的話說,“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是一個‘帶著靈魂上路的人’”。
在曲建武看來,沒親身做過輔導員工作的人,不會理解這份工作對人生的意義。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怎能實現人生的幸福?而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正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一環。
“我年齡不小了,現在的心情就像足球運動員,急著上場踢球,不然球賽就結束了。”參加工作30多年來,曲建武向組織提出了唯一要求,“不要行政職務,給我一個教鞭就可以了!”
2013年9月,他終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校園。
言傳身教
“我將伴隨和見證你們的成長,我們一道前行。”
30多年來,曲建武走訪過全球1000多所大學。全球排名前100的學校,他已去過70多所。他發現,西方國家的大學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耶魯大學的內森·黑爾雕像上有一段著名的愛國語錄:“我唯一的遺憾,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
“西方國家的大學都有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怎么可以在這方面弱化呢?”曲建武堅信,教育應該是學校與社會的合力,學生成長需要全方位培育。
“這樣一種育人的環境和向上的力量,不僅僅是某個人帶來的,學校食堂是不是誠信、文化氛圍是不是友善、老師上課是不是認真,這點點滴滴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曲建武說,“我越來越理解,為什么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一樣,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
來到大連海事大學后,曲建武成為大連海事大學公共事業管理與人文藝術學院2013級學生的輔導員,并承擔起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任務。
曲建武上課從不點名,卻座無虛席。他的課件里,總會及時出現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評析,他將理論知識與學生們的興趣相結合,成為吸引“90后”學生認真聽課的“法寶”之一。
課堂外,他開通了微信、博客,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了解學生思想訴求、解決學生思想困惑。特別是在社會上出現一些較大事件時,他會及時向學生發送微信,引導大家正確看待。幾年下來,他給學生發的微信、短信,算下來有200萬字,凝結了數不清的心血。
曲建武非常注重來自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曲老師常說,我們各民族一定要團結在一起,他一直在培養我們的大格局、大胸懷、大視野。”新疆學生吐爾遜·肉孜回憶道。
“正是在曲老師的影響下,我將輔導員定為自己的職業方向。”吐爾遜·肉孜今年即將畢業,他已經被西北師范大學錄用,“于我而言,曲老師就像大海上的一座燈塔,為我指引航向。”
曲建武始終帶著問題來思考工作,不斷求實創新。在遼寧師范大學任黨委副書記時,他首創了“新老生同寢室”的管理辦法,得到普遍認可。擔任遼寧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時,他具體負責的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踐考察工作、大學生網絡建設工作等先后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影響和推動了全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他把工作、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先后主持了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4項一般項目,以及20多項省部級研究項目,目前還兼任全國輔導員研究會顧問、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分會副主任、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會委員。
他獨立完成了十五六部著作,公開發表著述500多萬字。微信公眾號“仍然在路上”創建還不到一年,他已撰寫了40多萬字,不斷交流著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
曲建武是全國輔導員家訪第一人。在上世紀80年代剛留校做輔導員時,他帶了80個學生,其中50多個學生家里他都去過,哪怕山路崎嶇、日夜兼程。現在交通條件好了,他更是利用節假日和外出開會、講學等機會家訪,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教育的本質不是學多少知識,而是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感受到愛與尊重。”大連海事大學黨委副書記許民強說,曲老師走到了學生的心里,他真正做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四個統一”,用行動回應了中央對高校的關切。如今,學校已成立曲建武工作室。全國高校輔導員發展研究中心也在設這里,常有全國各地的高校輔導員跑來向曲建武求教。
愛生如子
“不是我有多少錢,而是我有多少情!”
曲建武教過的學生無數,什么樣的都有,但對他來說,這些人只有一個身份——他的孩子。
但凡去稍遠點的地方出差,曲建武一定會給學生帶禮物回來。有一次他去香港,抽空給年級每一位學生買了一大塊巧克力。他舍不得打車,背著大背包,一路爬坡回到住所,累得滿頭大汗。他把照片發給了學生,說:“老師不是為了作秀,是要告訴你們,一定要做個有愛心的人。心就那么大,要騰出點地方裝一裝別人。”
曲建武總是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記著所有學生的生日。每名學生過生日時,都會收到“曲老師”發來的生日祝福,少則幾百字,多則上千字。每逢端午節、中秋節,學生們還會收到“曲老師”送來的粽子、月餅,飽含心意。
曲建武有個工作理念:每逢佳節倍思貧。他常說,越是過節的時候,越是要想到生活困難的學生。節日里請困難學生集體吃飯,是他的生活常態。他曾向學生承諾:“誰也不能餓著肚子來上課、餓著肚子要求進步。吃不上飯找我,有我吃的就有你們吃的。”
冬季來了,他籌集2萬多元給困難學生購買過冬衣物;放假時,他給大家發交通補貼;怕他們舍不得買水果,他就自己花錢買了幾十箱蘋果;有個學生家長患了癌癥,他得知后,給了學生1萬元錢,還安排時間到河南看望……
在曲建武的積極倡導下,他所帶的年級建立了愛心基金,他拿出1萬元作為基金啟動經費,并且每年為愛心基金注入1萬元,以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勤儉精神。
如今,曲建武還資助著大連海事大學的10個孤兒學生。“不管我是否退休,都會管到底。”他說退休后,打算把遼寧師范大學的孤兒學生也負責起來。其實早在省里工作時,曲建武就心系孤兒學生,他曾完成一份3.5萬字的調研報告,建議免除全省孤兒大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最終得到落實。
他時常告訴學生,他有輛私家車,有急事一定找他。有一次,他正要外出開會,接到一個學生的求助電話,曲建武二話沒說,開上車就奔向宿舍。經檢查,學生是闌尾炎,因治療及時,沒有穿孔。安頓好學生,他又匆忙趕往外地開會去了。
曲建武的真心付出,讓學生們紛紛敞開了心扉。2013級學生閆沛興因為和父親的關系緊張,一度十分壓抑,萌生出退學的念頭。曲建武發來的生日祝福令他十分暖心,他將所思所想一股腦兒地告訴了老師。
有一次到甘肅蘭州出完差,他專程拐到白銀農村,看望了閆沛興的父母。與閆父長談后,他提出,自己拿5萬元,幫助他們家把房子翻新。“前幾天,曲老師跟我說,我家的家具他也包了。”閆沛興說,“曲老師知道我父親愛看書,還說一定要買一個大大的書柜,里面擺滿書,讓我父親看個夠。”
曲建武與閆沛興之間的微信交流超過十幾萬字,閆沛興的思想徹底轉變了,他決定畢業后到西藏支教,像曲老師愛他、幫助他那樣,愛所有的孩子。曲建武非常支持他的選擇,給他打氣:“祖國的事情你來管,你家的事情我來管!你為祖國服務,我一定為你父母服務,讓他們的晚年生活幸福安康!”曲建武還專門把閆沛興的父親接到大連,讓他見證了兒子的畢業典禮,也看到了向往多年的大海。
幾年來,曲建武個人以及他多方籌集來的資金累計20多萬元,全部用于資助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他像父親一樣,成為學生堅實的靠山。“不是我有多少錢,而是我有多少情。”曲建武說,“我在省里工作的時候,曾經在大會上對輔導員們說,誰愛學生我就愛誰。今天可以加一句,誰愛祖國我就愛誰。”
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于霞,與曲建武相識多年:“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學習還是生活,每次看到曲老師和學生在一起,我總能感受到他從心底溢出的那份幸福與滿足。”
久伴無言
“這些年來,他們娘倆默默支持我的每一個選擇。”
這些年,曲建武獲得了很多榮譽: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師德標兵”“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榮譽獎”“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妻子從沒主動找過報道來看。“她的想法跟我一樣,這些榮譽不重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足矣。”曲建武說。
也是因為慢慢意識到虧欠妻子太多,如今,只要周末有空,曲建武都會主動去市場買菜回家做飯。妻子打趣道:“評上‘時代楷模’還是挺有用的,你現在在家里,也開始有楷模的樣子了。”
2005年年初,曲建武頭皮下長過一個瘤子,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沒有去醫院檢查。直到瘤子長到雞蛋大小,壓迫神經、無法睡眠,他才到醫院治療,化驗結果是惡性腫瘤。他最先想到的,是要把人生最后的時間留給學生。他拒絕了醫生對他進行植皮、化療、放療的治療建議,在刀口還沒完全愈合的情況下就出院了,所幸恢復不錯。
年輕時,他曾是遼寧師范大學萬米長跑紀錄的創造者。58歲那年,大連海事大學舉辦網球比賽,不分年齡組,他連打6盤,最終獲得冠軍。“我現在身體很好,希望能健健康康的,陪伴妻子走下去。”曲建武聲音輕柔起來。
他的兒子小名叫明明,從小到大,曲建武陪伴他的時間很有限。“但在他精神成長上的幾個關鍵時期,我沒有缺席。”自兒子懂事起,每晚睡前5分鐘,都會與曲建武交流當天所思所想。
曲建武記得,兒子小學畢業那年,他正好要送一名學生回西藏,便把兒子帶在了身旁。“明明,等你長大了,來西藏工作吧,當名老師。”路上,他對兒子說。“不,爸爸,我要努力掙錢,將來用更大的力量來支持和贊助這里的發展。”明明很有志向。
從北京大學畢業后,明明去美國名校讀了研究生。曲建武常跟兒子說,可以不管父母,但不能不管國家。兒子面臨留美還是回國的抉擇時,與曲建武進行了深入的溝通,最終決定回到祖國的懷抱。飛機落地北京的那一刻,他對兒子說:“明明,我的使命完結了。從今以后,你的人生你做主。”為了紀念與兒子相處的點滴,曲建武專門寫了一本書,叫《我與明明》,這是他送給兒子的一份特殊的禮物。
“這些年來,他們娘倆默默支持了我的每一個選擇。現在,兒子參加工作了,妻子退休了,我還想再多當幾年老師,發揮下余熱。”曲建武說,每天走在校園里,看到一張張朝氣蓬勃的臉,看到青春與希望,心里總會莫名的感動。
對學生的愛、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愛,早已融入他的生命。
□記者手記
“我不是慈善家, 我是教育家”
采訪間隙聊天,曲建武突然很嚴肅地說:“你一定要幫我闡述一點:我不是慈善家,我是教育家。”
這幾年,很多媒體陸續報道了曲建武的事跡,焦點大多集中在他自掏腰包近20萬元,資助了許多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這令曲建武耿耿于懷:“我不是因為學生家庭困難而幫助他們,我是想以情動人,不讓他們因貧窮而產生心理問題,我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撥正人生的航向。”
曲建武很有錢嗎?并不是。有時去外地出差錯過吃飯時間,他就等到下頓飯再吃;外出口渴,一瓶水也不會買,他覺得貴。但把錢花在學生身上,動輒成千上萬元,他從不猶豫半分。“我兒子在北京工作,我就算每年攢10萬元,4年攢40萬元,也不夠資助他在北京買房付個首付的。可如果把這些錢用來幫助學生,那價值和意義可就大多了。”這是曲建武的“理論”。
在他看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課講得好,還要用實際行動“說話”。學生生病了,他一定會買些水果去探望;學生需要幫助了,他一定會想方設法施以援手。“學校無閑人,人人都育人;學校無閑處,處處都育人;學校無閑時,時時都育人;學校無閑事,事事都育人。”曲建武覺得,教育是點點滴滴的合力,要想做到學生入腦入心,自己首先要付出真心。
前段時間看電影《芳華》時,有一幕令曲建武落淚了——影片主人公劉峰到墓地看望戰友,讓他想起了自己多年前一心想去老山前線,最終卻沒成行,如今想來,仍是遺憾。
他去北京出差時,會專程跑到李大釗墓園獻花。“李大釗38歲就英勇就義了,我比他多活了那么多年,還有什么不知足、放不下的?唯有堅守自己的信仰、熱愛自己的事業!”
在曲建武工作室外的簡介旁,寫著一句“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看到后,我在心里默默為他鼓起了掌——他真的做到了。張江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