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高校輔導員間流傳著一句話:作為一名輔導員,有兩件事一定要做,一件是參加輔導員技能大賽,另一件是聽一場曲建武老師的報告。
輔導員—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副廳長—輔導員,30多年后,曲建武的事業軌跡似乎又回到了原點,對于現狀,他深感幸福。“對我來說,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學生們在一起,只要我活著,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底。”
這是他的人生選擇,也是他對幸福的理解。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不管他身居何位,初心從未改變,逐漸升華成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擔當。
辭官從教
“不要行政職務,給我一個教鞭就可以了!”
“今年我56歲,正好可以帶一屆學生,再遲就來不及了!”2013年,曲建武在仕途一帆風順時突然辭官從教。那時,他是遼寧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兼省教育廳副廳長,可他卻執意“裸退”返校,只為重新站上講堂。
這一決定令很多人錯愕,但對曲建武來說,這并非沖動,而是醞釀已久——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回到學生當中,這個念頭一直縈繞在他心中。
“我從小家境貧困,沒想過當什么廳級干部。1983年,我曾申請去老山前線,最終沒成行,如果去了,很可能就成了‘高山下的花環’。烈士們把生命都獻給祖國了,我還有什么放不下、想不開的?”曲建武想得很清楚,“國家不缺官員,但學生們需要更多貼心的輔導員。青年代表著未來、代表著希望,我無論在什么位置上,想的都是能不能回到學生當中,在輔導員的崗位上畫上人生的句號。”
在曲建武看來,沒親身做過輔導員工作的人,不會理解這份工作對人生的意義。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怎能實現人生的幸福?而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正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一環。
“我年齡不小了,現在的心情就像足球運動員,急著上場踢球,不然球賽就結束了。”參加工作30多年來,曲建武向組織提出了唯一要求,“不要行政職務,給我一個教鞭就可以了!”
2013年9月,他終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校園。
言傳身教
“我將見證你們的成長,我們一道前行。”
30多年來,曲建武走訪過全球1000多所大學。全球排名前100的學校,他已去過70多所。他發現,西方國家的大學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耶魯大學的內森·黑爾雕像上有一段著名的愛國語錄:“我唯一的遺憾,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
“西方國家的大學都有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怎么可以在這方面弱化呢?”曲建武堅信,教育應是學校與社會的合力,學生成長需全方位培育。
來到大連海事大學后,曲建武成為大連海事大學公共事業管理與人文藝術學院2013級學生的輔導員,并承擔起本科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任務。
曲建武上課從不點名,卻座無虛席。他的課件里,總會及時出現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評析,他將理論知識與學生們的興趣相結合,成為吸引“90后”學生認真聽課的“法寶”之一。
課堂外,他開通了微信、博客,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了解學生思想訴求、解決學生思想困惑。
曲建武始終帶著問題來思考工作,不斷求實創新。在遼寧師范大學任黨委副書記時,他首創了“新老生同寢室”的管理辦法,得到普遍認可。擔任遼寧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時,他具體負責的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踐考察工作、大學生網絡建設工作等先后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影響和推動了全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他把工作、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先后主持了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4項一般項目,以及20多項省部級研究項目,目前還兼任全國輔導員研究會顧問、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分會副主任、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會委員。
他獨立完成了十五六部著作,公開發表著述500多萬字。微信公眾號“仍然在路上”創建還不到一年,他已撰寫了40多萬字,不斷交流著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
曲建武是全國輔導員家訪第一人。在上世紀80年代剛留校做輔導員時,他帶了80個學生,其中50多個學生家里他都去過,哪怕山路崎嶇、日夜兼程。現在交通條件好了,他更是利用節假日和外出開會、講學等機會家訪,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教育的本質不是學多少知識,而是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感受到愛與尊重。”大連海事大學黨委副書記許民強說,曲老師走到了學生的心里,他真正做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四個統一”,用行動回應了中央對高校的關切。如今,學校已成立曲建武工作室。全國高校輔導員發展研究中心也在設這里,常有全國各地的高校輔導員跑來向曲建武求教。
愛生如子
“不是我有多少錢,而是我有多少情!”
曲建武教過的學生無數,什么樣的都有,但對他來說,這些人只有一個身份——他的孩子。
但凡去稍遠點的地方出差,曲建武一定會給學生帶禮物回來。有一次他去香港,抽空給年級每一位學生買了一大塊巧克力。他舍不得打車,背著大背包,一路爬坡回到住所,累得滿頭大汗。他把照片發給了學生,說:“老師不是為了作秀,是要告訴你們,一定要做個有愛心的人。心就那么大,要騰出點地方裝一裝別人。”
曲建武總是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記著所有學生的生日。每名學生過生日時,都會收到“曲老師”發來的生日祝福,少則幾百字,多則上千字。每逢端午節、中秋節,學生們還會收到“曲老師”送來的粽子、月餅,飽含心意。
曲建武有個工作理念:每逢佳節倍思貧。他常說,越是過節的時候,越是要想到生活困難的學生。節日里請困難學生集體吃飯,是他的生活常態。他曾向學生承諾:“誰也不能餓著肚子來上課、餓著肚子要求進步。吃不上飯找我,有我吃的就有你們吃的。”
冬季來了,他籌集2萬多元給困難學生購買過冬衣物;放假時,他給大家發交通補貼;怕他們舍不得買水果,他就自己花錢買了幾十箱蘋果;有個學生家長患了癌癥,他得知后,給了學生1萬元錢,還安排時間到河南看望……
在曲建武的積極倡導下,他所帶的年級建立了愛心基金,他拿出1萬元作為基金啟動經費,并且每年為愛心基金注入1萬元,以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勤儉精神。
如今,曲建武還資助著大連海事大學的10個孤兒學生。“不管我是否退休,都會管到底。”他說退休后,打算把遼寧師范大學的孤兒學生也負責起來。其實早在省里工作時,曲建武就心系孤兒學生,他曾完成一份3.5萬字的調研報告,建議免除全省孤兒大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最終得到落實。
他時常告訴學生,他有輛私家車,有急事一定找他。有一次,他正要外出開會,接到一個學生的求助電話,曲建武二話沒說,開上車就奔向宿舍。經檢查,學生是闌尾炎,因治療及時,沒有穿孔。安頓好學生,他又匆忙趕往外地開會去了。
幾年來,曲建武個人以及他多方籌集來的資金累計20多萬元,全部用于資助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他像父親一樣,成為學生堅實的靠山。“不是我有多少錢,而是我有多少情。”曲建武說,“我在省里工作的時候,曾經在大會上對輔導員們說,誰愛學生我就愛誰。今天可以加一句,誰愛祖國我就愛誰。”
在他們眼里,他......
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于霞:
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學習還是生活,每次看到曲老師和同學在一起,我總能感受到他從心底溢出的那份幸福與滿足。
學生 吐爾遜·肉孜:
曲建武老師非常注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他常說我們各民族一定要團結在一起。正是在曲老師的影響下,我將輔導員定為自己的職業方向,于我而言,曲老師就像大海上的一座燈塔,為我指引航向。
學生 閆沛興:
曲建武老師對待我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他曾拿出5萬元幫助我家把房子翻新,知道我父親愛看書,還說一定要買一個大大的書柜,里面擺滿書,讓我父親看個夠。
相關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DQwMDQ5NQ==&mid=2247492530&idx=1&sn=11e3dcae9ce2a8b3829a56191eb051ad&chksm=ead30d32dda48424cd36c94a6c381627286cd6734665c3964b019bd1209f897c6d7104f7ef05&mpshare=1&scene=1&srcid=0503zzGknBYTQSv5GPLYqQw9#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