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學生記者團楊琳 記者謝小芳)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面向全國首次開展的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征集結果揭曉,大連海事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孫野青教授申請的“太空輻射與生物進化”建議通過遴選,獲得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資助。
孫野青介紹說,突變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基因組突變被認為是進化的動力。該建議的主要內容便是根據進化過程與地磁減弱、輻射增強之間的關聯,提出通過空間搭載模擬空間輻射推動生物進化的條件,可重現進化的環節,使我們能夠研究進化“過程”中生物基因組變化和調控的特征,以揭示宇宙線引起地球生命進化的分子機制。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表示,未來“十四五”、“十五五”也就是到2030年之前,我國至少還有10到15個,甚至20個科學衛星計劃。我國科學家自主提出的這些原創性科學構想,未來可為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部署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提供源頭輸入,是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全面發展的“金種子”。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于去年12月開始遴選空間科學任務概念,面向全國科研人員征集“任務單”,共征集建議136份。經過院士、專家評審,39家單位的80份科學任務建議脫穎而出,其中51份來自中國科學院,25份來自高等院校,4份來自行業部門。入選任務概念建議瞄準未來在太空中開展探索和實驗,普遍具有創新思想,其中有一些已經具有比較完善的任務設計。中科院將在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對入選建議進行為期6個月的概念研究資助。
孫野青是大連海事大學環境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的教授,該研究所主攻物理化學有害環境的生物學效應機制、風險監測和預警。孫野青主持過4次返回式衛星和4次神舟飛船內空間輻射生物學實驗項目,利用動植物模式生物的空間飛行處理,進行了大量的空間輻射遺傳變異機制、輻射誘因和輻射損傷生物標志物的研究和監測技術開發等工作。
相關鏈接: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17-04/04/content_135108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