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大屁股xxxxhd黑色,欧美FREESEX黑人又粗又大,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海大 > 正文

【央廣網】“廳級”輔導員曲建武:一件事,一輩子

作者: 來源:央廣網12-29 添加時間:2018-01-02 08:26:24閱讀次數:

  新華社記者蔡擁軍
  “我這輩子就干了一件事——學生工作,我要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片原野上劃上我人生的句號!”
  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學院教師曲建武,從輔導員工作起步,又從正廳級崗位辭職重新當上輔導員,一輩子沒有離開學生工作。
  他說:“一生即便一無所有,有了學生便有了一切!”
  “不當輔導員不知家長厚望”
  在百度上搜索曲建武的名字,彈出的相關搜索有兩個非常引人注目,一個是“曲建武辭職怎么回事”,一個是“曲建武為什么辭職”。
  2013年,55歲的曲建武辭去正廳級職務,到大連海事大學當了一名輔導員。他說,辭職的時候就想過會引起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誤解。“沒當過輔導員的人,可能不理解輔導員和學生、家長的感情。”他說,“我1983年家訪過的學生,到現在30多年了,有的家長還跟我保持著聯系。不當輔導員,不去家訪,你不知道人家家長對你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1982年,曲建武從遼寧師范大學畢業后留校當了輔導員。他至今還記得當初一個家訪的細節,這個學生家里一貧如洗,但學生的母親因為怕他晚上冷,一個勁往炕里塞柴火,結果當晚熱得他一宿沒睡著。
  “家訪是老師和家長互相教育、感動的一個過程。”為了家訪,曲建武走過了許多窮鄉僻壤,跟學生、家長一起干了從不曾干過的放羊、挑花泥等農活,換來的是學生和家長最樸素純真的謝意,不止一個學生和家長說:“遇上您這樣的輔導員,是我們的幸運。”
  曲建武從輔導員做起,先后擔任過系黨總支書記、學生處長、校黨委副書記、省高校工委副書記、兼任副廳長等多個職務,直至正廳級干部,從未離開過學生工作,但輔導員情結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別人也許惋惜曲建武放棄了行政級別,他卻說,辭職使他彌補了完整帶一屆學生的遺憾。
  “學生就是我的孩子”
  曲建武在發給一個學生的微信中說:“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事就跟我說,千萬不要客氣,就是為了你們,我才選擇了做輔導員,你們不找我,我就沒有什么價值了,也就失去了我生活的意義。”
  在曲建武的心中,學生就是自己的孩子。新生剛入學,曲建武就為他們一一建立電子檔案,請每個學生寫下自己的大學夢想和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每個學生生日,他會根據學生特點寫下數百字的祝福和囑托;端午、中秋等節日,他會給每個學生送上粽子、月餅等禮物;自己掏錢,給學生們買8000多元的人生勵志書籍……根據年輕人的特點,曲建武充分利用微信、短信、博客等方式與學生保持緊密聯系。四年時間他與學生的溝通達到了200多萬字。一個學生在給曲建武回復的微信中說:“得到您這樣一位長輩為我們這樣付出,是我們的福氣!”
  曲建武的住房離學校比較遠,為方便服務學生,他在學校附近租了60多平方的小房一住就是四年;他有私家車,便時常告訴學生們,有急事一定找他,學生生病他開車送醫,跑前跑后還替學生付醫療費;他倡議成立中隊愛心基金,自己每年出資1萬元作為經費,解決困難學生回家路費和生活難題……所帶班級今年畢業了,曲建武又建立了大連海事大學“孤兒家庭”。他說,以后凡是來到大連海事大學讀書的孤兒都加入這個大家庭,自己要做他們的家長,直到做不動的時候。
  曲建武說:“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學問,教學生知識不難,難的是讓學生認同你的價值觀。做輔導員工作,既要給學生講道理,又特別要多一份愛心和人格的力量,否則學生怎么會悅納輔導員的教誨呢?”
  “學生是你生命的延續”
  曲建武說,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他說:“學生是什么?學生就是你生命的延續。你想不朽嗎?那就擁抱你的學生吧!”
  輔導員工作并不起眼,但在曲建武眼里,這個工作太重要了。曲建武認為,好的輔導員可以幫學生把握人生成長的方向,“知識可以彌補,但如果靈魂朽掉了,幾乎無法彌補。”
  曲建武的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矛盾一度非常苦悶,曲建武對他進行開導,并到他遠在西北的家中家訪,通過生活上的關心、思想上的關懷使他振奮起來。這個學生在給曲建武的微信中說:“我時常想起三年前的自己,無知而幼稚。三年,只是短短的三年,我在老師的熏陶和諄諄教誨下走出小我。”
  受到曲建武影響的何止這一個學生。他至今仍堅持給學生上思政課;家訪了上百個學生家庭,在教育廳工作期間推動了遼寧“千名輔導員萬家行”等活動;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公開發表著述500多萬字;今年他又開通了“仍然在路上”公眾號,迄今已撰文60多萬字,用自己的再思考繼續推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探索。
  曾在十幾年前患過癌癥的曲建武對生命有著自己的理解,并將其傳承給學生。他說:“一個人只有把他的生命匯入到為整個人類進步的事業當中來,那他才會是永生的。”
  “一生即便一無所有,有了學生便有了一切!”他說。

編輯:楊耐寒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