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準時間:2007年 批準部門:遼寧省教育廳 主任:趙友濤)
輪機科學與運用工程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依托于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科,學科現具有輪機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輪機工程碩士學位、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輪機工程本科專業,該專業2005年被評為遼寧省首批示范性專業,2007年被評為國家首批特色專業,并被教育部評為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11年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3 年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7年被評為遼寧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2018年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2019年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輪機工程學科歷史悠久,是交通部“八?五”期間首批建設的重點學科,2002年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是當前學校“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力量。
實驗室定位為應用基礎研究類實驗室,針對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中的重大需求,為促進我國由航運大國向航運強國轉變,瞄準海洋強國和交通強國的重大關鍵性、基礎性和共性技術問題,在船舶輪機設備及系統健康、安全、綠色和高效運行,船舶運行能效提升與排放控制技術,水運交通載運裝備綜合實驗與系統試驗驗證技術,氫能驅動船舶關鍵技術,大型遠洋船-風翼柴油機混合動力低碳控制技術,綠色船舶新技術輪機模擬訓練及在線訓練和可視化決策支持系統,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品及核心配套設備研發和直升機懸停救助訓練模擬器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實現了推廣與應用,推動了船舶與海洋工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實驗室重點發展方向是船舶綠色,智能與安全三大領域,其中船舶綠色主要圍繞船舶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污染控制三個主題開展研究。船舶智能主要針對船舶遠控,智能運用,模擬仿真三個方面進行攻關。船舶安全主要面向船舶安全設計,分析計算,評估預測三個方向進行探索。重點突破點為零碳/低碳燃料船舶動力的理論研究,設計優化,應用示范,仿真測試,安全分析,主要針對甲醇,氨,氫燃料船舶的應用與示范開展研究,解決安全,減排與能效問題。以水路交通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在新建的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新紅專”輪基礎上,開展船舶智能研究,突破智能航行,智能機艙,智能配電,智能集成平臺,岸基船舶控制的綜合化與智能化關鍵技術,開展船舶遠程控制與自主操作的示范應用研究,引領船舶智能化與無人化的發展。
實驗室在現代輪機管理、船舶機電一體化、輪機自動化與智能化、船舶危管與防污控制、輪機智能制造、船舶綠色能源與動力系統、船海微納能源運用工程等主要學術研究方向已經形成了堅實的人力和物力基礎。
方向一:現代輪機管理
研究內容:主要研究船舶綠色低碳運營技術和輪機智能運維技術。
方向二:船舶機電一體化
研究內容:主要研究方向是深遠海錨絞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高效能機電一體化系統的優化與集成等領域。
方向三:輪機自動化與智能化
研究內容:針對動力系統健康評估及故障診斷技術、船舶智能能效管理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船舶機艙監測報警系統、輪機模擬及控制技術、船舶三維建模及仿真技術、船舶動力系統優化控制、船舶動力系統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利用技術、無人駕駛船舶綜合智能導控一體化等領域開展相關研究。
方向四:船舶危管與防污控制
研究內容:主要研究危險貨物的綜合風險評估、事故后果模擬以及事故應急響應決策支持系統研究,危險貨物防污應急設備的各項機理性理論及實驗。
方向五:輪機智能制造
研究內容:致力于船機系統智能故障診斷、船舶動力裝置振動與噪聲控制、綠色船舶摩擦學等基礎理論探索、關鍵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實踐。
方向六:船舶綠色能源與動力系統
研究內容:主要研究清潔能源開發與應用、新型動力系統的創新以及智能化能效管理技術等領域。
方向七:船海微納能源運用工程
研究內容:主要研究海洋環境能量高效收集技術、海洋裝備自驅動感知技術、海洋污染物自驅動治理技術和船舶檢測新技術與裝備等領域。
實驗室主任趙友濤,大連海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實驗室已承擔了多項國家、省部級和企業的科研項目,近五年來牽頭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4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遼寧省聯合基金重點項目1項;獲得省部級獎項23項;出版學術專著6本;年均發表高水平論文150余篇,其中高被引和熱點論文17篇。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具有特色,為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重大科技難題的研究和高級航海類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實驗室現有國家級高層次專家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人、海外優青2人、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1人,國務院第八屆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遼寧省教學團隊2個,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近三年4名教師成長為國家級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實驗室已經具有幾十年培養碩士和博士生的歷史。近3年內招收碩士研究生300多名,博士研究生60余名。
李驥奮,辦公郵箱:[email protected]

(以上數據更新時間為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