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事大學坐落于遼寧省大連市,是一所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高等學府,是交通運輸部直屬的唯一高校,是國家首批“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因海而生,其發展歷史是中國高等航海教育建設發展成就的縮影。學校肇始于1909年設立的晚清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為“挽救航權、振興國運”而萌發初創。學校憑海而興,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歷盡坎坷,幾度停辦、數次更名,但始終薪火相傳、不斷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2月,由上海航務學院與東北航海學院合并成立大連海運學院,同年11月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并入,時為新中國唯一的高等航海學府。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63年經國務院批準實施半軍事管理。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發展進入快車道,為國家航運事業發展輸送大批人才,被譽為“航海家的搖籃”。1994年更名為大連海事大學,堅持特色辦學,強化內涵發展,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均躍居世界同類院校前列。學校向海圖強,進入新時代,錨定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學的建設目標,奮力譜寫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海大篇章。
大連海事大學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交叉學科等8大門類,設有21個教學科研機構。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7948人、研究生8120人、外國留學生等其他學生7527人;專任教師1709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58人次,國家級創新團隊3個。學校設立54個本科專業,80%直接服務于海事產業鏈。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6個,7個博士后流動站。交通運輸工程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等5個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學科。工程學、計算機科學、一般社會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材料科學、化學、地球科學等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1‰。學校占地面積146.31萬平方米,建有160棟樓宇,總建筑面積94.57萬平方米;2座圖書館藏書256.87萬冊、電子圖書233.76萬冊,設有滿足多種需求的學習研討空間;2艘遠洋教學實習船(“育鯤”輪、“育鵬”輪)以及1艘融遠程遙控、自主航行與教學實訓于一身的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新紅專”輪)。
學校堅持人才培養向海,堅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綜合素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創造了中國航運業的若干“第一”,如中國第一位外洋輪船長陳干青、邁出“國人引水第一步”馬家駿、新中國第一位遠洋船長陳宏澤、新中國第一位中美航線遠洋船長貝漢廷、第一位遠洋女輪機長王亞夫、新中國第一個船長出身的交通部部長錢永昌、中國第一部《海商法》牽頭制定者司玉琢、中國深潛船第一批女潛航員趙晟婭……目前近20萬名畢業生遍布全球,不僅是國家航運事業的主力軍,還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業界精英和社會棟梁。學校擁有19個國家一流專業、1位國家級教學名師、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1個國家級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29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9項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個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
學校堅持科技創新向海,堅定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地方發展需求。聚焦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等重大戰略,扎實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在新一代海上通信、無人船、船舶污染防控、海底工程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解決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圍繞氫能船舶、載運裝備、智能港口、深海裝備等領域牽頭國家重大重點項目199項。聚力打造涉海領域國家高端智庫,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提供智力支撐,咨政建議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82篇。先后與部海事局、救助打撈局、長江航務管理局等行業主管部門,與中遠海運集團、招商局集團、中交建集團等行業骨干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學校擁有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個國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級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51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平臺和基地(自然科學類),省級人文社科基地7個,省級重點新型智庫9個。獲國家及省級科技三大獎80余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
學校堅持文化傳承創新向海,堅定繁榮航海文化。將“黨辦大學讓黨放心、行業大學不負行業”作為價值追求,依托專用教學實習船“育鯤”輪、“育鵬”輪,先后出訪10余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和學術交流,傳播中華文化。擁有我國首個“航海教育博物館”,獲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國家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國家交通運輸科普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牽頭編篆《中國古代航海史》《中國近代航運發展史》《中國水運史》《中國船員史》等多部重要交通史籍;《航海搖籃》《海事學府》《凌風遠航》《筑夢蔚藍》等一批航海文化原創精品深入人心。學校先后涌現出全國“時代楷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模范教師、感動交通年度人物等先進典型,獲評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校園、遼寧省文明校園、遼寧最美校園等。
學校堅持開放發展向海,堅定參與多元合作。深度參與國際海事教育,三次擔任國際海事大學聯合會執委會委員(目前成員涵蓋42個國家的79所知名海事院校及相關單位),校長單紅軍當選國際海事大學聯合會2025-2027年度主席,積極在聯合會事務和發展重大事項、執委會會議及年度大會、促進聯合會成員院校共同發展等方面貢獻力量;與47個國家和地區177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2007年在斯里蘭卡建立海外校區并開始招生,實現了我國高等航海教育首次走出國門;與美國休斯頓大學合辦“休斯頓國際學院”,與世界海事大學合作舉辦“海事管理(海上安全與環境管理)中外合作辦學碩士項目”,與英國斯旺西大學合作舉辦“法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全方位多層次打造中外合作辦學典范。深度參與國際海事事務,近兩年來派員出席國際海事組織會議81人次,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主談代表和咨詢專家參與國際事務,完成IMO提案157份,其中,在海運溫室氣體減排與船舶營運能效領域的提案占我國提案的90%以上,代表我國首次承擔IMO示范課程開發,實現“中國方案”從參與到引領的轉變。連續兩任IMO秘書長為學校名譽博士,前秘書長林基澤盛贊學校“作為全球卓越的海事教育中心所取得成績是中國的驕傲,也是杰出海事教育的典范”。
賡續前行強國路,奮楫揚帆新篇章。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牢記海大姓海,扎根中國大地,辦出海事特色,致力于引領海事教育,推動交通發展,朝著建成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學目標扎實邁進,以海事教育之力厚植人民滿意之本,以海事教育之強夯實交通強國之基。
(以上統計數據截止時間為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