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準時間:2013年 批準部門: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任:潘明陽)
遼寧省智能航運一體化應用技術工程實驗室(以下簡稱“工程實驗室”),于2013年10月,由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準組建(遼發改高技[2013]1162號)。2018年6月,通過了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驗收。2020年,在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的省級科研平臺評估中獲評優秀。
工程實驗室為省級工程實驗室,是面向國家、地方和行業的戰略規劃和重大需求,開展水路交通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中重大科技項目研發、成果驗證、工程化和產業化應用的重要基地。
工程實驗室以水運交通行業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圍繞新一代電子海圖、航運大數據、船舶導航、航海仿真、智能船舶、智慧航道、智慧海事和智能服務等領域,開展智能航運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高端裝備研發,通過“產學研用”模式,提升智能航運技術的自主可控能力和產業化水平。
工程實驗室致力于,重點突破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和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航運領域深度融合應用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瓶頸,創建智能航運一體化應用技術體系,建成重大技術突破、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與研發試驗基地;注重創新人才培養以及技術研討與學術交流,建成高端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注重“產學研用”一體化貫通和長效合作機制,強化研究成果向工程技術轉化的有效渠道,建成產業引領性成果轉化基地,服務于國家“航運強國”、“振興東北”和“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工程實驗室針對我國水路交通信息化與智能化的重大需求,根據智能航運一體化應用技術發展趨勢,設置了以下四個研究方向:
方向一:電子海圖與數字航道
研究內容:基于S-52、S-57、S-58、S-63和S-100系列國際標準,研究電子海圖/航道圖的編輯、生產與應用技術,開發基于信創環境的國產化PC端、頁面端和APP端電子海圖應用引擎。研究航標遙測遙控、水位遙測遙控、AIS船舶監控、雷達監控、視頻監控等航道環境感知技術,開發智慧航標設備和港口與內河數字航道系統。
方向二:航運一體化大數據平臺
研究內容:基于大規模多維度異構的航運大數據,研究數據采集、傳輸、存儲、檢索和分析等一體化應用技術,突破航運時空大數據的高效索引、分布式處理和智能預測難題,開發實時航運信息交互、數據共享與接口服務一體化平臺,實現航運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模擬、識別、預測和可視化。
方向三:智能航運應用系統
研究內容:面向船舶導航、港航管理和海事監管等需求,研究電子海圖、雷達、AIS、攝像頭、水文氣象等多源數據融合與自主航行決策技術,突破智能感知、智能避碰、交通態勢識別與推演和自主航行決策等難題,開發ECDIS、ECS、船舶智能航行APP、智慧引航終端和一體化智能船橋等應用系統與裝備。
方向四:船舶綜合仿真系統
研究內容:面向船舶實操訓練與評估、港航工程論證、海上搜救決策、智能船舶測試等需求,研究高精度船舶運動仿真、復雜場景演化模擬、人機自然交互和實操智能評估等技術,開發航海綜合仿真、智能船舶虛擬仿真和海上協同救助演練系統。
工程實驗室主任潘明陽,教授,博士生導師,興連英才計劃領軍人才,中國航海學會首屆科技貢獻突出人物,長期致力于電子海圖、船舶導航、數字航道、海事監管和港航服務等智能航運應用技術研究,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10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和一級行業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
工程實驗室副主任任鴻翔,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青年“十大英才”、交通運輸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長期致力于虛擬現實、數字孿生、智能船舶等研究,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20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和一級行業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
工程實驗室自批建以來,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航海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航海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一等獎1項,國家發明展覽會金獎1項,中國產學研學會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
工程實驗室目前由2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涵蓋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應用、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多個學科領域,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比例達80%以上。工程實驗室每年平均招收博士與碩士研究生20余名。
聯系人:張若瀾,[email protected]

(以上數據更新時間為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