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準時間:2016年 批準部門:國家科技部 主任:孫玉清)
“海底工程技術與裝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由大連海事大學牽頭,聯合國外高校及科研機構共同組建而成。2016年11月29日,科技部發文認定為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這是我校獲批的首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實現了國家級科研平臺的新突破。中心發展“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面向國際科技前沿,結合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海洋工程領域重大需求,加強與相關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的橫向聯系,優勢互補,以提高國際科技合作水平和創新實力。依托承擔一批國際合作以及行業重要科研任務,持續產出重大科研成果,形成特色突出、裝備先進、人才一流、管理科學、國際知名的國際化研究基地,快速提升國際化水平,加速推進“雙一流”建設,為我國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事業發展提供理論基礎、關鍵技術支撐和人才儲備。
中心立足海底工程技術與裝備核心領域,主要包括以下五個研究方向:
(1)海底工程水動力研究中心;
(2)海底工程關鍵部件(系統)設計制造技術研究中心;
(3)海底工程裝備密封與防腐技術研究中心;
(4)水下生產控制系統研究中心;
(5)水下應急保障與處置研究中心。
實驗室主任孫玉清,原大連海事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二級教授,博導。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能源與交通學部委員,交通運輸部部長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際海事大學聯合會亞太及大洋洲地區代表、聯合會執委,中國航海學會副理事長,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中心獲批海底工程技術與裝備“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先后引進多位來自海外的共享院士、講座教授、學術骨干等專家學者20余位,保持國內團隊成員與海外引智成員間長期密切的學術合作關系,包括教師的交流互派互訪、學術交流,本科生、研究生的聯合培養以及承辦國際學術會議等。
中心自成立以來,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重大項目,成功研發國內首套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和目前全球唯一一套全海深光電纜絞車系統,獲《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國家級主流媒體報道。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遼寧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大連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中心現有教師148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6人,副高級職稱57人,“長江學者”5名,講座教授35人,客座教授30余人。擁有遠洋教學科研實習船、全尺寸立體陸上機艙、多功能海洋工程與救助打撈實驗深水池等一批裝備精良的大型科研基礎設施。經過多年建設,已發展成為我國海洋領域重要的科研基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實驗室聯系人李文華,辦公郵箱[email protected]。

(以上數據更新時間為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