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水平世界領先的兩用船“新紅?!陛喗桓妒褂?,我國首艘氫燃料電池海船“蠡湖未來”號成功下水,致力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卓越工程師學院成立……近年來,大連海事大學堅持立足海事特色,聚焦前沿技術,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高水平人才培養為導向,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推進可持續交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創新驅動 引領智能船舶技術新趨勢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大連海事大學堅持創新驅動,引領智能船舶領域技術新趨勢,以科技賦能可持續交通發展。

7月8日,風光旖旎的大連海岸線上,大連海事大學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新紅?!陛喗唤用麅x式在大連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舉行。該船是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遠程控制和自主操作功能的科研及實訓船,是海上移動的智能船舶試驗驗證平臺,其交付標志著學校在海洋和交通科技領域取得了又一重要突破,為學校服務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和海洋強國提供了重要支撐。
“新紅專”輪長69.8米,型寬10.9米,設計吃水3.5米,排水量1480噸,設計航速18節,配置船員15人、科研人員5人、學生30人,搭載兩臺1500千瓦的吊艙式推進器,具有良好的操縱性。船尾空間平臺可搭載無人機、無人艇和其他科研設備,達到了海、天、地一體化的研究效果。
據大連海事大學無人船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兩用船監造組組長王國峰介紹,“新紅?!陛喭ㄟ^綜合自動化系統完成了駕、機、電綜合深度互聯,構建了船岸智能寬帶無縫信息網絡,“一個平臺+ N個智能系統”實現智能化全覆蓋,具有虛實結合、岸海一體的綜合測試與驗證能力。
近年來,大連海事大學在智能船舶領域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研究,不斷向尖端攀登。
2017年,大連海事大學成立無人船協同創新研究院,自那時起,學校就把智能船建設提上日程?!靶录t?!陛嗧椖繌牧㈨椀介_工建造,再到交付使用,歷時6年,終有成果。
2023年,大連海事大學作為依托單位之一的“水路交通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該實驗室是我國水路交通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著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水路交通控制技術和產業裝備體系,其獲批標志著學校在高層次創新平臺建設中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步。
矢志攻關 推動綠色船舶研發駛入“快速航道”
推進可持續交通發展,綠色低碳是重要一環。在國際海事組織提出2050年前后實現航運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背景下,加大清潔能源動力技術和系統研發,促進綠色船舶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連海事大學聚焦技術研發,推動綠色船舶領域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8月25日,我國首艘氫燃料電池海船“蠡湖未來”號下水活動在大連海事大學碼頭舉行,標志著我國在氫燃料電池船舶領域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蠡湖未來”號海船由大連海事大學與海大清能船舶(大連)有限公司聯合研發設計。該船為全鋁合金結構,總長20.5米,型寬5.2米,額定乘員20人,搭載了自主研發的無氫機艙,配備了兩套110千瓦級氫燃料電池作為主要動力源,最長可實現200海里續航。該船主要圖紙通過了中國船級社(CCS)武漢審圖中心審核和批準,并將由CCS大連分社執行建造檢驗,擬取得CCS“燃料電池—動力1”“沿海海船”等附加標志。
“蠡湖未來”號不僅展示了我國在氫燃料電池船舶關鍵技術研究領域的創新成果,也為后續氫燃料電池船舶推廣示范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案例,開啟了我國海上交通清潔能源發展的新篇章。
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院長林葉錦表示,學院將以“蠡湖未來”號的建造為契機,進一步推動更多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和航運的可持續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深化改革 筑牢航運高質量發展人才根基
助力可持續交通發展,人才支撐是關鍵。為培養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大連海事大學深化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成立了卓越工程師學院,充分發揮學校在海洋運輸工程領域的學科優勢和行業影響力,著力打造一流交通運輸人才隊伍,為可持續交通發展助力。

卓越工程師學院下設海上通信、智能航運、極地與深海工程、新能源船舶等4個工程教育中心,以中心為基本教學單位,依托學校航海學院、輪機工程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等4個牽頭學院和校內相關學院、校外合作企業等聯合培養單位,共同開展研究生教育教學活動。
據介紹,卓越工程師學院將聚焦交通強國、海洋強國戰略和學?!半p一流”建設要求,面向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能、船舶與海洋工程、智慧能源等國家急需關鍵領域,服務航運業高質量發展以及東北振興戰略,聯合頭部央企和骨干民企,共同打造工程碩博士育人特區,探索形成具有海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培養一批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拔尖創新人才,引領帶動學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未來,大連海事大學將牢記服務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重要使命,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堅持科技創新,產出一流科研成果,聚焦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為助力可持續交通發展,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開路先鋒貢獻更大力量。